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到底是什么?
7月22日,由芜湖大江晚报副总编辑黄瑶琴带领的10名芜湖媒体人,走进北京东城区幸福大街37号新京报社。
接下来的五天,他们和近千名新京报人一同上下班,每天除了有新媒体与短视频相关培训之外,还与一线采编互动交流学习,一起“脑暴”策划方案、报道选题。
这条视频质量的好坏,决定他们能否从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媒介创新实践基地结业。
今年2月份以来,已经有九批共200余名媒体人从媒介创新实践基地结业,他们分别来自苏州、芜湖、大连、蚌埠等地的媒体、融媒体中心。
如何策划叫好又叫座的新媒体产品、平台号运营有什么窍门、爆款视频是怎么来的......
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新京报培训学习,有的五天,有的十天,最终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并且运用到自己实践工作中。
《传媒论坛》杂志7月刊发文章,详细介绍了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助力地方融媒改革的三大举措。
主流媒体助力地方融媒改革——以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为例作者:刘岚 刘娟来源:传媒论坛杂志
近年来,受新的传播形态冲击,媒体融合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最紧迫的任务。202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2022年6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率先改革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助力地方媒体改革的责任。比如新华社成立新华社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定期发布“全国县融中心优秀案例”,为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赋能;澎湃新闻成立智媒学院,借助澎湃新闻多年融媒运营和转型经验,为媒体融合和转型提供支持。
新京报是最早提出“全员转型移动端”的纸媒之一,目前拥有一报(新京报)、一刊(北京杂志)、两网(新京报网、千龙网)、三端(新京报客户端、贝壳财经客户端、论法有方客户端)、四矩阵(微信矩阵、微博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
2021年以来,新京报重点围绕“新闻+”功能拓展、客户端升级、经营模式全面转型等,不断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深度融合发展,积累了大量融媒改革经验。
新京报在总结自身融媒改革经验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同行输出融媒改革经验。2021年底提出“媒介素养赋能计划”:引进和开发优质新闻媒介课程资源,赋能地方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地方媒体、融媒体中心等群体,形成新闻素养培训和知识付费IP。
在2022年底公布的“新京报2023年十大媒体融合行动”中,“媒介素养赋能计划”正式升级为“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主打“专家智库输出”“媒介素养培训提升”“媒体创新实践基地”三大产品。
目前,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通过走出去、迎进来,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媒体培训和交流体系。
新京报拥有一批具有丰富采编经验的新闻人才,同时,还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保持良好关系,建立战略合作,拥有大批可挖掘的智库资源和培训导师。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以输出智库专家的形式,直击地方融媒体改革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方案,促进提质增效。目前,融媒智库专家小组由专人牵头负责,以工作室的形式运营,并制订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章程,如定期会议制度、考核制订、调研制度,避免走过场、浮于表面,确保融媒智库专家小组高效运行。
新京报资深媒体人、高校新闻领域专家组成调研小组,前往地方媒体考察调研。调研制度明确,“全年至少保证8次调研,所有专家不得缺席,将根据贡献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实操水平等方面,年末进行考核。”调研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地方媒体转型中的存量资源,包括现有媒介数量、管理模式、运营状况、目标受众等等;了解现阶段该媒体转型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障碍;明确转型目标与定位。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地方媒体改革面临的困惑和难点,对照媒体行业与媒介环境发展变化的总体性趋势,发现并归纳出该地方媒体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为下一步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专家小组将从解决问题痛点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用的改革方案。方案内容和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战略框架性方案,包括媒体转型融合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设计等内容;机制运行建议性方案,针对媒介转型融合初期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建议,并结合现实情况给出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内容生产方案,主要围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而展开,包括思路策划、文本生产、产品设计等。全媒体营销方案,对成功的媒体营销案例加以解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
为确保改革方案顺利推进,专家小组还将定期前往地方了解改革进程,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结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改革融合后的平台顺利平稳运行。
专家小组除了提供线上咨询,针对融媒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实时指导外,还可以借助新京报策划能力及各平台传播影响力,与地方媒体进行联动策划、合力传播,通过此类合作持续提升地方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影响力。
以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专家小组为某地级市融媒中心制定改革方案为例,专家组前后派出12人次前往融媒中心调研走访,与融媒中心管理层、基层员工座谈,历时一个月时间,根据该融媒中心现状、存在问题、改革预期,有针对性地撰写一万五千余字的改革方案。
方案出台后,专家组不但定期跟踪改革推进情况,还为该融媒体中心2023年的重点新闻宣传工作共同策划融媒体传播方案,比如微博如何运营话题、微信公号如何进行用户运营、新闻专题具体操作哪些选题等。这实际上也起到了在工作中检验改革成果的效果。
事实表明,改革方案的落实推进,使该融媒体中心工作流程更为顺畅、新闻报道水平有了明显改进。
依托新京报强大的媒体资源库和高校专家资源,融媒共享平台设置媒介素养提升班,从理论和实战层面,助力地方培养全能型的新媒体人才。
媒介素养提升班的所有讲师一方面由新京报社内部选拨,择优录用,建立讲师团;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新闻院系、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由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担任学院兼职讲师,这样不但丰富了媒介素养学院的课程内容,还起到了搭建媒体之间互相交流的桥梁和平台。目前,由新京报人员主导的培训,每月平均3场,新京报媒介素养培训学院已积累了43位导师、85节培训课程,专家库和课程库仍在不断扩充中,为融媒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坚实基础。
媒介素养培训学院的培训方式以线下+线上、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进行。培训地点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设在北京,也可以在当地媒体单位,或者设在第三方高校,课程因人而异,因媒体而异,因主题而异。
比如,有的媒体希望在深度调查报道方面有所提升,可以选择《实地突破时,再注意几个细节》《如何做好新闻和新闻深度报道》《如何统筹前后方完成全链条覆盖》等由知名深度调查记者主讲的课程;有的媒体希望在短视频的运营上有所精进,则可以选择《视频采访的对话技巧》《纪录片拍摄技巧》《探访类长视频如何一开始就抓住观众》《如何让用户看完你的片子》等课程,相关讲师均来自运营过多个爆款短视频的团队。
对这些业务培训和讲师,均采取严格的考评制度,由所有参与听课的学员给专家讲师打分(按1-5分制,3分以下即为不满意),及时调整打分低的课程和讲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学员满意度。
目前,新京报与多地融媒体中心、政务机构、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包括由新京报媒介素养培训学院为对方提供新闻业务培训,涵盖新闻采写、短视频制作、新媒体策划与运营、舆情应对等内容。
新京报基于融媒体改革经验及丰富的实战经验,成立媒体创新实践基地。地方媒体可派出一线采编人员驻场新京报社,深入了解新京报融媒体改革成果,参与由新京报精英讲师团组织的理论+实战的课程,并按照新京报内容生产流程参与制作部分产品,全面提升学员的业务能力。
实践基地的课程设置,均根据对方需求,实行“菜单式”独家定制。实训期间,可根据学习需要,前往其他新媒体平台或央媒、高校开展调研考察、学习交流。
目前,媒介创新实践基地运作模式已初步成熟,并得到多地地融媒中心的好评。有学员这样写下了培训感受:五天时间,与新京报同行一起,聆听授课、认真学习,集中充电、吸收经验,丰富的爆款案例、超前的理论阐述,受益匪浅,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提升进步。
以媒介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第一期培训班为例,2月12日-17日,安徽蚌埠日报和蚌埠广播电视台共20名记者编辑,前往新京报媒介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主题为《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为这次培训定制了五天共28个课时的课程,从新京报一线资深采编力量中精挑细选10名讲师,对新媒体的全生产流程进行解构,包括微博微信运营、视频选题策划制作、如何做好新闻直播、动新闻爆款揭秘、H5选题策划及设计制作、数据新闻生产经验及策划制作等,课程重在实践,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
在五天时间里,20名学员与新京报采编统一工作节奏,同吃同行,完全融为一体,被喻为“沉浸式学习”。
每天除了四节新媒体培训课之外,还设置了作业,并由专门导师点评修改,较快时间内就让学员掌握新媒体运营技巧;对于培训课程未涵盖到的问题,还安排学员直接与一线采编单独面对面交流,释疑解惑。
为了检验培训学习效果,围绕蚌埠市2023年重工点作,学员在培训第五天汇报4个大型新媒体报道方案,五天时间,20名学员结合蚌埠市2023年工作重点,策划出四个大型融媒体报道方案并进行了汇报。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的成立,对深化新京报自身融媒改革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外输出经验的模式值得其他媒体借鉴,体现了新京报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融媒共享平台的建设,最先的受益者当属新京报内部员工。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选拔优秀讲师,给予一线采编人员更大的舞台和展示机会。全社上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总结、分享的浓厚业务氛围,越来越多的资深采编人员加入了融媒共享平台的讲师队伍;另一方面,在总结经验、与外部专家和同行交流过程中,对于推动新京报融媒体改革的深入、提升员工整体素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融媒共享平台,打破了媒体传统的运行模式,通过挖掘新京报的改革经验和报道案例,依托新京报积累的各种资源,让“内容”和“一线采编”变得更有价值和成熟感。
仅2023年以来,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已邀请20余名一线资深采编,成为培训讲师。他们在培训过程中,既给媒体同行总结分享了新媒体产品生产和运营经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为今后的新闻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作为主流媒体,新京报的内容建设已经形成成熟运营模式,并创新提出四用原则: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用价值含量驾驭信息流量、用新媒体叙事解锁大流量密码、用无穷的正能量汇聚无限的大流量。未来,新京报将乘着媒体深度融合之东风,积极适应新变化,对标首善标准,坚持守正创新,用正能量引领大流量,走出一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阳光大道。
当下,新闻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仍在深化,全国各级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中,新京报适应形势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盘活各块资源,输出成熟经验,助力全国各级媒体改革转型,推动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充分体现一家主流媒体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未来的愿景为:汇聚众多来自传媒学界、业界以及互联网资讯平台的专家学者、各地各行业的融媒体协会,成为媒体行业和媒体人信息交流、数据共享、资源互用、市场开拓的平台,从而发挥各自优势,聚合媒体资源,促进合作共赢,扩大主流影响力,携手传播正能量。
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的正式运营,对新京报自身来说是一项业务创新,对于地方融媒体中心来说,搭建起了交流、学习、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平台。
下一步,在推动地方媒体深度融合的征程中,新京报将继续与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进行积极对接,构建大批高素质的专家智库人才,并通过多种形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新锐和高端课程,精心建立培训体系,实现与地方融媒的相互赋能,不断推进地方融媒改革取得更大成效。